2015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在新的T3航站楼启用前,江北机场将持续超饱和运行的态势。各驻场航空公司均面临机场停机位等各类保障资源紧缺,旅客通过安检通道堵塞、区域流量运行扩容等连环问题。随着国航在重庆运力的持续增投,重庆分公司有针对性的在年初进行了专题研讨,把首班保障、抢过站实施确定为全年工作重点,以“两图一表一制度”的运行模式为基本框架,以区域调度协调会和内部原因考核奖惩为抓手,强流程、抓管理,点对点开展工作。截止12月31日,国航重庆分公司航班正常率综合值92.0%,放行正常率92.3%,首班正常率92.3%,内部延误原因占比3.7%,抢过站成功率46.1%,均达到年初设定的T2目标值,而首班正常率的指标更是超过了T3值。这一组数据表明,2015年,国航重庆分公司在面对各种因素叠加影响下,通过科学管理和组织,对每天的首班航班合理机位调整,通过完善制度、内部挖潜、外部联动,经受住了不利条件的考验,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国航重庆人的运行保障秘籍。
机位优化 事半功倍
赵磊是生产指挥中心一名指挥员,作为新员工,赵磊在生产指挥中心成长,能参与到早班桥位优化项目,他感受颇深。“得益于指挥中心的调度系统轮岗制度,我在地面服务部商调待了一段时间。对于机位分配从指挥员的角度看,我们考虑飞机头天回场时间、第二天早班起飞时间,兼顾飞机维护、廊桥检修以及机坪临时停机位对靠桥航班保障的影响;而地服部调度室对机位的分配则是考虑大型摆渡车及人员等保障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两个部门考虑问题站的角度不同,要想全盘周到,就必须推倒部门之间的“墙”,在分公司领导牵头下,机位协商机制应运而生。地服部调度员对早班航班桥位进行实时监控及关注,每天下午三点将次日早班航班结合计划时间、桥位、登机口、摆渡车等资源进行分析,形成“早班桥位建议”上报生产指挥中心,生产指挥中心根据飞机回渝时间、是否有维修停场计划以及机场调度安排等因素合理调配资源、设施,于每日航班结束后,统计在渝飞机数量,机场临时停机位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第二天桥位,降低由于资源紧张造成的航班延误率。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相互联动,有效的提升了运行效率。对于桥位优化,地面服务部站坪车辆主管何毅说起来笑逐颜开,“以前早高峰的时候,对讲机里各种呼叫不停,一边旅客等着上摆渡车,一边我们驾驶员却忙不过来,登机延迟,旅客抱怨,我们是真的有一种很忙碌的挫败感,如今桥位优化,虽然单位时间保障的航班数量增多了,但7个桥位和21个远机位搭配,巧打组合牌,弥补了早高峰桥位和车辆资源不足的缺失。我们虽然也马不停蹄的跑着,但是时间搭配合理,车辆安排有序,不仅保障了航班正常,我们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 作为运行效率提升的一项重点工作,桥位优化一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生产指挥中心在加强桥位内外协调工作的同时,已着手与重庆信息分部合作,利用公司网络技术平台研发“重庆出港停机位排序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基本设计完成,进入生产验证阶段。停机位排序系统与OMIS系统数据共享,包含了宽体机、国际航班桥位固化,登机口分配、航班安排间隔限制等核心算法,可以对停机位安排进行科学化分析。它的投入使用大大简化了分公司目前停机位安排流程,同时也为重庆机场T3航站楼启用后,重庆分公司大规模自主安排桥位打下基础。
完善制度 内部挖潜
一年来,针对效率提升的各类流程梳理、各项制度出台,生产指挥中心牵头从管理方面入手,内部挖潜。对内,生产指挥中心建立了席位分工制度,明确了各岗位值班职责,对具体工作进行了细化;建立了《航班监控流程》,《航班大面积备降重庆工作流程》确保了航班全程运行的动态监控,以及气象资料、机场保障情况、油量信息等能及时准确的提供给机组,同时完善了备降航班的航班保障和信息传递流程;《运行监控与协调管理流程》明确了利用BQQ,ADS-B,FE、重庆机场视频监控等系统对航班进行三级监控,确保分公司执管飞机和机组运行,以及国航在重庆区域运行航班的多重覆盖。针对747-8机型首次在重庆定期运行,梳理了747-8航班运行保障进程图,制定了宽体机快速过站保障流程,并完成《国航重庆区域B747-8运行保障方案》;为做好突发事件、系统性灾害或恶劣天气的及时响应,确保各生产单位及关键岗位掌握公司运行决策,及时部署和开展后续工作,根据现阶段重庆分公司运行实际情况,梳理改版了《重庆分公司应急手册》,对特殊运行状态启动要求进行了规范,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响应-集结-会商-处置-报告”的应急机制。
为了让绩效指标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让它的考核与员工息息相关,生产指挥中心围绕“运行效率提升”,年初制定了完成分公司年度运行绩效考核指标目标,分别从13个方面采取工作措施完成指标涉及单位、权重的分解,同时增设了区域内部考核指标。地面服务部等单位将各自的绩效指标分解为不同层级的层级指标进行二次考核,各项目还与每一个员工签订个人绩效合同,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地面服务部副经理苏荣谈到年初签订绩效合同时说,“就像是谈判,各个项目经理针对自己分配的指标结合实际情况来谈想法,如何内部挖潜,如何调动外部有利因素为我所用,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指标分解得细致到位。员工每个人都签订了个人绩效合同,因为指标涉及到每个人,员工工作时干劲实足,都为指标的实现贡献着力量。”地面服务部服务室是直面旅客的一线服务单位,每天早上9:00他们都会召开交接班讲评会,对头一天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未完成好的按职责进行归因,落实到人。如同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积极的运转,身体的工作效率得以实质性提高。
对内沟通 对外协调
在2015年的第一次调度协调会上,除了例行的对季度工作进行小结、提示近期重点工作外,还明确的指出了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让大家查找责任单位。生产指挥中心不怕将自己作为靶子,让大家找问题、提意见。参加了多次会议的指挥长丁力说:“这次会上大家开诚布公的摆事实说问题,愿意将问题暴露出来,相关责任单位谈看法,能解决的当场拍板,不能解决的协调解决,给出合理化建议。虽然有时吵两句,但大家直面问题不推诿,很多问题就不是定时炸弹一样埋着了,直接拆弹。”每季度召开一次的调度协调会都是大家直面问题,相互沟通、集思广益的会议,在生产指挥中心牵头下,各项问题比如人员培训、机组车改进、上客程序优化、企信通平台使用、信息传递等不同时期的多个方面或得到解决,或通过牵线搭桥找到解决的途径。除了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分公司还建立了合理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2015年全年,根据《分公司航班运行奖励与责任处罚管理规定》,对运行中的责任原因延误航班进行了处罚,对于在航班大面积延误保障,特殊航班处理中表现较好的单位提出了奖励建议,通过该机制,规范了现有保障流程,对航班运行起到了很好的监管作用。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国航重庆分公司也积极与重庆机场、重庆空管等单位做好外部沟通协调。2015年,生产指挥中心根据分公司生产要求,主动和重庆机场现场指挥中心联系,对目前存在的重庆停机位使用紧张的情况进行了沟通,主要就临时停机位启用、飞机拖移、不正常情况下航班保障、临时停机位保障造成的出港航班飞机受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在生产旺季来临,重庆机场和重庆分公司之间做到了互相配合,积极而合理的共同解决保障困难。在重庆空管分局召集的重庆区域各航空公司CDM系统沟通协调会上,重庆分公司也建言献策,在流控排序、CDM系统流控信息发布及时性、重要航班协调等方面与空管达成一致。同时保持和机场现场的沟通,在资源申请和利用上合理提出需求,并和两方单位结成了友好班组和共建单位,通过班组交流和座谈会的形式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运行效率提升,于航空公司,流程管理顺畅,提升了航班运行品质,彰显国航品牌;于旅客,出行更加顺畅便捷,提升了对国航的满意度;于员工自身,从忙碌的挫败感中走出来,尽管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可员工们洋溢着辛苦后获得成绩的喜悦。即将迎来的2016年,国航重庆分公司面临的机场饱和运转状态依旧,而有了运行保障秘籍,在工作中熟练掌握秘籍的国航重庆人将继续昂首、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