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关琨)
“零差错”团队档案:
团队名称:南航贵州公司地面服务保障部生产调度室
团队规模:22人
平均年龄:24岁
工作成绩:自2014年科室成立两年以来零安全差错
工作配置:6人一组/每天
工作强度:18架飞机/每天;进出港航班80-88班次/每天;14.6班次/每人;
压力指数:★★★★★
紧张指数:★★★★★☆
忙碌指数:★★★★★★
记录之一:做梦都在“上客”
自2013年4月贵阳龙洞堡机场T2航站楼转场后,南航贵州公司地服部亦完成了多项业务的回收工作,其中生产调度业务也随之开展,从而组建了一支新的团队——生产调度室,支撑起地面服务各保障环节的核心运转。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室、这样的一群人,平均年龄仅为24岁,却创下了自团队成立以来“零安全”差错的优异工作业绩。从每天为13架飞机、56-60班次的进出港航班绘制载重平衡单、离港控制及调度保障,发展到2016年的今天每日为18架飞机、80-88班次的进出港航班做相关保障,从最初的4人一组,发展到现在的6人一组(2名商务调度员、1名班组长和3名配载平衡员),他们每天为近千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是一群默默无闻、只闻其声,鲜见其人的幕后“守护者”。
由于团队组建时间短、工作要求高,因此他们更时刻不敢松懈,每一天都坚持学习业务,并随时在工作中研讨总结,以日益求精的标准要求自己。
“如果把地面现场运行各项工作看做一个完整的‘个体’,那我们调度员就如同其中负责中枢管控的‘脑干’,集运行监控、信息流转和坚守安全等多项工作责任于一身。我们通过三台电脑、两部电话、两台对讲机以及高频设备,全天候监控现场保障的各工作环节。”配载员也是班组长的陈丽娜说,在航班密集或大面积延误时,为了保证工作,她们总是对讲机不离身,随时做好答复准备。
“所有人都形成习惯了:无论是吃饭还是去厕所,只要对讲机一响,马上放下一切事情先回复。就连晚上睡觉时,只要听到声音,整个人立刻‘弹’起来应答”。调度员周星星笑着说,有一次她休年假在家,迷迷糊糊睡着了,梦见到由贵阳飞往广州的CZ3661及飞往乌鲁木齐的CZ3693航班同时开始上客,结果3693航班没有摆渡车,偏偏对讲机又找不到了,急得她从梦中惊醒过来。
“我们自己都常开玩笑说上班都上成‘精分症’了,甚至有时候拿起自己的手机,第一句话就是‘你好,商务’,结果被朋友笑了好久”。
“那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你们想过离开吗?”
“说实话,累是真累,有时身体有不适也很疲倦,但从没想过‘散伙’。因为对于我们科室这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情况,任何一个人离开都会带给其他人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实在不行就换班,也不会让工作时人手不足。”这群朴实而可爱的年轻员工们说,他们都很珍惜每一刻并肩‘作战’的融洽时光,也适应了这充实忙碌的工作氛围。”
记录之二:是“矫情”还是“讲究”?
“干我们这行,就是要特别的‘讲究’,甚至到了在外行人看来都‘矫情’的程度时,才说明我们的工作刚符合标准。”调度室主任助理范志铭有着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可谓是部门中的“老人”了。但他越“老”,反而愈发谨慎细心。
“就好比越是老司机,越愿意把车开得慢一点。我们作为离安全核心最近的岗位,无论是商务调度对旅客人数、行李的核对,还是配载平衡对舱单上飞机的重心、货邮行李的装载位置等十几项数据的复核,每一步的工作都是不能有丝毫差错的。在航空业,安全是我们的‘命’,是我们的‘天’。不‘矫情’点儿、‘讲究’点儿,数据或信息传达一旦出错,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生命危险’了。”范志铭的比喻十分生动贴切,他说,对于生产调度人员来说,航班的安全是工作的“最低标准”。无论是“矫情”或是“讲究”,都是他们用以规范工作的一种态度、一种手段。例如在信息沟通时,使用语言的规范就必须讲究,不清晰、不标准的用语会给信息传递带来不准确、不及时,甚至导致信息失效的情况。
“比如我们在现场拉货、调货或对单各项数据时,传递信息就必须规定使用普通话和规范用语”。话语间,恰逢配载员刘璐在对讲机中与货运部监装人员进行对单,笔者亦有幸耳闻及目睹了这“讲究”的一幕。
“3655配载。”——监装员
“收到请讲。”——刘璐
“3655,1舱100KG,2舱200KG,3舱400KG,完毕。”——监装员
“3655,1舱100KG,2舱200KG,3舱400KG,收到”。——刘璐
一字不差、一字不落,看似简单而无趣的重复中,却饱含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专业、敬业的职业素养。
据了解,南航贵州公司生产调度室不仅一直以标准化,统一化的要求来确保机上数据的安全。还通过改变单一的信息交互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他们针对一些内容较多,表述复杂的信息,改用微信群及图片的形式传递信息,以确保准确无误。
范志铭说,调度室的“准则”是绝不因“赶时间”而缺省工作用语、减省工作流程。因为航空工作环环相扣。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却不能及时发现、修正,它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一定会对后续保障产生影响。
“不‘矫情’不安全啊!”调度员们会心地调侃着。
记录之三:每天都是“新学生”
翻开这个“零差错”团队的培训考核记录本,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学霸”组成的队伍。每个月,所有配载员们都会至少完成2种机型的手工舱单绘制,并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离港系统中建立虚拟航班进行操作练习。商务调度员则通过每月的运行案例分析总结工作经验,坚持学习各项课程及业务知识。同时,为避免科室人员出差、休假或人事调动时造成工作效率降低,他们积极开展各岗位间互动式、互助式、互授式的业务学习,目前已有7名员工完成了科室全岗位学习,可以在科室的任何岗位随时进行补充或顶岗。
“每天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所以我们每天都是‘新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们就一起‘刨根问题’,大家列出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并梳理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个由商务调度员和配载员组成的“学霸队伍”,以学无止境的执着毅力,真正做到了“个个都是业务能手、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什么叫精进?持之以恒地温故而知新,就是精进。”笔者想,正是因为始终秉承着“精进之气,匠心之境”的宗旨与心态,他们才在这样年轻的人生阶段,却取得了如此严谨而完美的“零差错”成绩。他们既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也是万千旅客出行所必需的“护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