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舞 Mogul的魅力就在于独特的地形,地形之奇孕育了回转之美。在mogul中,与其说是在滑,不如说是在舞,流畅的滑行更是精灵在起舞,这是每个热爱滑雪的人心中的梦想。但置身其中,人们往往又会发现,自己是那么无助,一次次的摔倒就象是对雪包的臣服。Mogul的难度就在这样的心理恐怖中被渲染和夸大。主流的思潮认为,Mogul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小回转的基础上才能去尝试。这是最大的误导!其实只要掌握了平行转弯技术,人人都可以跨入mogul的门槛。就象“里奇”把小回转归纳为6个渐进的级别一样,mogul也存在着3种迥异的滑行方法,由易而难分别是“滑动的舞步”、“流动的舞步”和“灵动的舞步”(见图3)。 初学者只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单的滑法开始,认真去体会,勇敢去尝试,最终一定可以在mogul中炫出最美妙的舞步。
图3:mogul的舞步与路线。底图引自Lito Tejada-Flores的著作《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绿野网友“露水”提供。 1、 滑动的舞步:搓 “滑动的舞步”是入门级的mogul滑行技术,动作要点就是“完全横滑”加“原地转弯”。所经过的是一条“直行路线”,见图3中的黄色线条。 这条路线就是雪包前坡的滚落线。沿滚落线滑行有两种方式,直滑降和横滑降,前者的别名叫“放速冲坡”,如果出现在mogul中,这意味着最悲惨的摔跤;而后者是最安全的滑法,几乎可以应对除粉雪外的所有难度的雪道。然而遗憾的是,如此全能而又如此简单的一项技术,被太多的人忽略。记住,mogul的起步是从横滑开始的! 横滑从包顶开始,沿着雪坡滚落线下降,100%的横滑意味着持续的搓雪,持续的搓雪带来安全的、均匀的、你可以接受的速度,滑雪就是这样,只要你能控制住速度,你就赢得了主动,对坡度和地形的恐惧就会消失,动作就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 在mogul中横滑,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雪包的前坡有左右两个不同走向的斜面(见地形篇),每个斜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滚落线,如果你选择了某个斜面作为路线,那就要沿着这个斜面的滚落线滑行。其次就是所谓的“转弯困惑”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滑雪者沿着图3黄色的直行路线从1号向2号雪包横滑,这时他的雪板指向左侧,而人却向右侧位移。多么荒谬,向左转弯,向右移动!但事实就是如此。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我向左转弯,必然会出现向左的位移。其实向左的位移只能说明,在转弯结束后,还有一个向左的斜滑降出现,滑雪者利用这段斜滑来准备下一个向右的转弯。真正的小回转是不能有这段斜滑的,一个转弯结束的地点就是下一个转弯开始的地点,Mogul也是一样。一个滑雪者在mogul中应该这样规划他的路线,如果在包顶向左转弯,要找右下侧的那个包做为落脚点;向右转弯则去找左下侧的包(见图5)。 横滑从上雪包的包顶开始,一直到下雪包后坡的腰部(crest)位置为止,这里就是本次回转的出口,也是下次回转的入口,一个新的转弯就从该点启动,见图4。
图4:滑动的舞步。示范:veve,绿野网友“非常口令”拍摄,提供。 转弯以点杖为开始,位置在包顶。与一般平地上的回转不同,在mogul中,点杖就象心跳一样必须,任何一次的缺失都会导致节奏的全面混乱甚至是摔倒。Mogul的点杖不仅是协助完成重心转换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入弯前,插入雪中的雪杖提供了一个牢靠的支点,帮你稳定住身体,另外雪杖产生的顶推阻力还能瞬间减慢滑行速度,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转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这种点杖的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雪杖留雪时间过长,而与此同时身体仍在向前运动,这样手就非常容易被带到身后,进而导致上身后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手向前压,并始终保持在身体的前方,随身体一起运动。这样杖尖虽然插在雪里,但是被手握着的杖柄会同样向前运动,直至最后,杖尖与雪面自然分离。 “滑动的舞步”强调在横滑结束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转弯,能原地转弯最好。快速转弯的前提是较低的入弯速度,而这正是此前横滑的目的。转弯的过程是这样的:点杖后从雪包后坡的“出/入口(crest)”入弯,在接近包顶的位置,雪板沿水平方向旋转到包的前坡,整个转弯过程只有水平运动,没有垂直运动。本次转弯结束后,是另一段横滑的开始,如此循环。在刚开始练习时,可以慢速、分解滑行,一包一停,然后逐步过渡到多包一停,直到最后完全连贯起来。 “滑动的舞步”是如此的简单,仅需要滑雪者具备平行转弯和横滑这两项基本功即可,但它又是如此的震撼,许多朋友在掌握了技术要领后,很快就能流畅mogul,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找到了全新的滑雪感受,激发起去探索更难雪道的冲动。能不能下mogul是一个门槛,无论用什么样的滑法,只要能跨过这个门槛就是质的飞跃。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滑动的舞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雪坡是它最适合的舞台,而mogul的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趋势是越变越难,“坡”被削成“壁”,“桥”被淘成“沟”。在连接1、2号雪包的平缓雪桥上横滑是很舒服的,但从2号雪包的左前壁横滑下来则是一场恶梦,因为它太陡了,滑雪者一定是掉进雪沟里的而非滑进去的。在壁和沟之间,我们需要更高级的滑行技术。 2、 流动的舞步:荡 Mogul无绝人之路,总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毁灭一条路线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另一条新的路线。当横滑路线中断后,图3中红色的雪沟外弧路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什么会是这条道路?实际上这是由mogul的向导原则(见原则篇)决定的。让我们想象有一股水流在mogul中流淌,它一定会顺着雪沟的走向,不断变换着自身的流向蜿蜒而下,所行径的路线正是这条弧线,另外经过雪包的层层阻挡,水流的速度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以舒缓的方式前进,而非狂泻而下。滑雪者只要把自己想象成水流,在天然向导的引领下,沿着这条外弧运动,就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滑行境界,我们称之为“流动的舞步”。 初看这条路线可能很多人会摇头,因为不进入雪沟滑行是他们固守的原则。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一旦进入雪沟,便开始无法抑制地加速,直到最后,在雪沟的出口,整个人象炮弹一样被发射出去。因此雪沟也留下了“回旋加速器”的骂名。 在雪沟中真的无法控制速度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雪沟。雪沟在形成的过程中,与之相连的上下雪包也在变化着,上雪包的前坡会被刮成壁(见2号雪包的左前壁),而下雪包(见3号雪包的后坡)则正好相反,从上雪包刮下来的雪都在下雪包的后坡位置堆积,使它变得平坦而舒缓。上雪包的前坡越陡,下雪包的后坡就越缓,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坡相夹就是雪沟。雪沟的截面呈倒梯形(象字母V),雪沟底部的宽度会随着不断的滑行而向外扩张,但最终会由于后坡的阻挡而固定下来,接下来的滑行只会加深雪沟的深度而不会再改变沟底的宽度。所谓“内弧”就是前壁与沟底的交线,而“外弧”就是后坡与沟底的交线。在外弧上滑行也就是在后坡上滑行,之所以把路线放在这里,就是因为它提供了至关重要而又方向正确的倾角(与前坡的正好相反),这个倾角正好为雪板转弯提供了所需的向心力,这与高速公路在转弯的地方会把路面做成倾斜的是一个道理。另外在出弯后,外弧还有一段很长的、与滚落线近乎垂直的路径,这又构成了天然的减速地带。雪沟的是如此慷慨,既提供了转弯的动力,又提供了减速的阻力,为此我们应该还原她真实的名字:回旋减速器。 “流动的舞步”强调的“荡”就是指绕开陡峭的上雪包前壁,直接进入到下雪包的后坡滑行。这需要与前坡横滑完全不同的技术-板底蹬雪滑行。在平坦的雪道上我们是用板刃推雪来减速和转弯,板底是用不到的。而在后雪坡上,由于倾角的存在,滑雪者只要把板底踩实并蹬住,转弯就会自然进行,这不是立刃转弯,更不是搓雪转弯,而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地形转弯。由于使用板底来蹬雪回转,所以就要比单纯的板刃推雪省力得多,对膝盖的磨损也要小得多,只有在mogul中,踏着流动的舞步,才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回转的美妙,见图5。
图5:流动的舞步。底图引自Lito Tejada-Flores的著作《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绿野网友“露水”提供。
图6:雪沟外弧上的“荡漾”。示范:丸山贵雄,绿野网友“红花梁”提供。 外弧是连接两个雪包的最长路线,沿着它滑行,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反应、去控制,去体会。渐渐的你会找到一种感觉,一种悠然荡漾的感觉,就象久违的秋千,我们就是这样从一个包荡向另一个包,犹如在U槽和波浪道一样,见图6。另外,外弧还有着最锐利的内弯角,它会带着你滑出最有深度的回转,见图7。回转的长度和深度是速度的天敌,同时也是外弧慷慨的礼物。
图7:mogul中的“深度”回转。示范:qt,绿野网友“非常口令”拍摄,提供。 “流动的舞步”有两个技术要点,一是“跃”,二是“团”。转弯依然是从点杖开始的,然后滑雪者要从出/入口(crest)位置直接跃入雪沟(见图5),跃的时候板尾轻提,向臀部靠拢,这个动作和从断崖上跳下去的动作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需要腾空。在“跃”的刹那,双板处于失重的状态,这时可以轻松实现换刃,其实“跃”的本质就相当于引身,但不一定以引身的形式表现。接下来要用最短的时间,走最短的路径,从内弧过渡到外弧,最后沿着外弧滑到另一个crest(见图8),这时需要主动完成一个团身的动作,以应对来自雪包的冲击,见图9。更多团身的细节将会在下节介绍。
图8:从左侧看雪沟外弧滑行。截图自Lito Tejada-Flores的视频作品《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 III》。
图9:上包时的主动“团身”动作。示范:常识,绿野网友“owenzhu”拍摄,提供。 “流动的舞步”对应古典小回转技术,动作实用而又飘逸潇洒。在图5中起舞的那位示范者叫Lito Tejada-Flores,是古典小回转的大家,他的专著《滑雪的突破》在欧美很有影响。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及。“流动的舞步”是用板底来滑行,而在粉雪中同样是用板底来滑行,两者使用着基本相同的技术,甚至连翘板头压板尾这样的细节上都很相似(见图8、9)。如果你能以“流动的舞步”娴熟地在mogul中滑行,那么日后在粉雪中,你也一定会得心应手。可以这样说,在人工雪场的环境中,mogul提供了对野雪的最佳模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感觉上。
三、起舞
Mogul的魅力就在于独特的地形,地形之奇孕育了回转之美。在mogul中,与其说是在滑,不如说是在舞,流畅的滑行更是精灵在起舞,这是每个热爱滑雪的人心中的梦想。但置身其中,人们往往又会发现,自己是那么无助,一次次的摔倒就象是对雪包的臣服。Mogul的难度就在这样的心理恐怖中被渲染和夸大。主流的思潮认为,Mogul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小回转的基础上才能去尝试。这是最大的误导!其实只要掌握了平行转弯技术,人人都可以跨入mogul的门槛。就象“里奇”把小回转归纳为6个渐进的级别一样,mogul也存在着3种迥异的滑行方法,由易而难分别是“滑动的舞步”、“流动的舞步”和“灵动的舞步”(见图3)。
初学者只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单的滑法开始,认真去体会,勇敢去尝试,最终一定可以在mogul中炫出最美妙的舞步。

图3:mogul的舞步与路线。底图引自Lito Tejada-Flores的著作《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绿野网友“露水”提供。
1、 滑动的舞步:搓
“滑动的舞步”是入门级的mogul滑行技术,动作要点就是“完全横滑”加“原地转弯”。所经过的是一条“直行路线”,见图3中的黄色线条。
这条路线就是雪包前坡的滚落线。沿滚落线滑行有两种方式,直滑降和横滑降,前者的别名叫“放速冲坡”,如果出现在mogul中,这意味着最悲惨的摔跤;而后者是最安全的滑法,几乎可以应对除粉雪外的所有难度的雪道。然而遗憾的是,如此全能而又如此简单的一项技术,被太多的人忽略。记住,mogul的起步是从横滑开始的!
横滑从包顶开始,沿着雪坡滚落线下降,100%的横滑意味着持续的搓雪,持续的搓雪带来安全的、均匀的、你可以接受的速度,滑雪就是这样,只要你能控制住速度,你就赢得了主动,对坡度和地形的恐惧就会消失,动作就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
在mogul中横滑,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雪包的前坡有左右两个不同走向的斜面(见地形篇),每个斜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滚落线,如果你选择了某个斜面作为路线,那就要沿着这个斜面的滚落线滑行。其次就是所谓的“转弯困惑”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滑雪者沿着图3黄色的直行路线从1号向2号雪包横滑,这时他的雪板指向左侧,而人却向右侧位移。多么荒谬,向左转弯,向右移动!但事实就是如此。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我向左转弯,必然会出现向左的位移。其实向左的位移只能说明,在转弯结束后,还有一个向左的斜滑降出现,滑雪者利用这段斜滑来准备下一个向右的转弯。真正的小回转是不能有这段斜滑的,一个转弯结束的地点就是下一个转弯开始的地点,Mogul也是一样。一个滑雪者在mogul中应该这样规划他的路线,如果在包顶向左转弯,要找右下侧的那个包做为落脚点;向右转弯则去找左下侧的包(见图5)。
横滑从上雪包的包顶开始,一直到下雪包后坡的腰部(crest)位置为止,这里就是本次回转的出口,也是下次回转的入口,一个新的转弯就从该点启动,见图4。

图4:滑动的舞步。示范:veve,绿野网友“非常口令”拍摄,提供。
转弯以点杖为开始,位置在包顶。与一般平地上的回转不同,在mogul中,点杖就象心跳一样必须,任何一次的缺失都会导致节奏的全面混乱甚至是摔倒。Mogul的点杖不仅是协助完成重心转换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入弯前,插入雪中的雪杖提供了一个牢靠的支点,帮你稳定住身体,另外雪杖产生的顶推阻力还能瞬间减慢滑行速度,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转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这种点杖的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雪杖留雪时间过长,而与此同时身体仍在向前运动,这样手就非常容易被带到身后,进而导致上身后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手向前压,并始终保持在身体的前方,随身体一起运动。这样杖尖虽然插在雪里,但是被手握着的杖柄会同样向前运动,直至最后,杖尖与雪面自然分离。
“滑动的舞步”强调在横滑结束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转弯,能原地转弯最好。快速转弯的前提是较低的入弯速度,而这正是此前横滑的目的。转弯的过程是这样的:点杖后从雪包后坡的“出/入口(crest)”入弯,在接近包顶的位置,雪板沿水平方向旋转到包的前坡,整个转弯过程只有水平运动,没有垂直运动。本次转弯结束后,是另一段横滑的开始,如此循环。在刚开始练习时,可以慢速、分解滑行,一包一停,然后逐步过渡到多包一停,直到最后完全连贯起来。
“滑动的舞步”是如此的简单,仅需要滑雪者具备平行转弯和横滑这两项基本功即可,但它又是如此的震撼,许多朋友在掌握了技术要领后,很快就能流畅mogul,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找到了全新的滑雪感受,激发起去探索更难雪道的冲动。能不能下mogul是一个门槛,无论用什么样的滑法,只要能跨过这个门槛就是质的飞跃。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滑动的舞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雪坡是它最适合的舞台,而mogul的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趋势是越变越难,“坡”被削成“壁”,“桥”被淘成“沟”。在连接1、2号雪包的平缓雪桥上横滑是很舒服的,但从2号雪包的左前壁横滑下来则是一场恶梦,因为它太陡了,滑雪者一定是掉进雪沟里的而非滑进去的。在壁和沟之间,我们需要更高级的滑行技术。
2、 流动的舞步:荡
Mogul无绝人之路,总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毁灭一条路线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另一条新的路线。当横滑路线中断后,图3中红色的雪沟外弧路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什么会是这条道路?实际上这是由mogul的向导原则(见原则篇)决定的。让我们想象有一股水流在mogul中流淌,它一定会顺着雪沟的走向,不断变换着自身的流向蜿蜒而下,所行径的路线正是这条弧线,另外经过雪包的层层阻挡,水流的速度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以舒缓的方式前进,而非狂泻而下。滑雪者只要把自己想象成水流,在天然向导的引领下,沿着这条外弧运动,就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滑行境界,我们称之为“流动的舞步”。
初看这条路线可能很多人会摇头,因为不进入雪沟滑行是他们固守的原则。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一旦进入雪沟,便开始无法抑制地加速,直到最后,在雪沟的出口,整个人象炮弹一样被发射出去。因此雪沟也留下了“回旋加速器”的骂名。
在雪沟中真的无法控制速度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雪沟。雪沟在形成的过程中,与之相连的上下雪包也在变化着,上雪包的前坡会被刮成壁(见2号雪包的左前壁),而下雪包(见3号雪包的后坡)则正好相反,从上雪包刮下来的雪都在下雪包的后坡位置堆积,使它变得平坦而舒缓。上雪包的前坡越陡,下雪包的后坡就越缓,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坡相夹就是雪沟。雪沟的截面呈倒梯形(象字母V),雪沟底部的宽度会随着不断的滑行而向外扩张,但最终会由于后坡的阻挡而固定下来,接下来的滑行只会加深雪沟的深度而不会再改变沟底的宽度。所谓“内弧”就是前壁与沟底的交线,而“外弧”就是后坡与沟底的交线。在外弧上滑行也就是在后坡上滑行,之所以把路线放在这里,就是因为它提供了至关重要而又方向正确的倾角(与前坡的正好相反),这个倾角正好为雪板转弯提供了所需的向心力,这与高速公路在转弯的地方会把路面做成倾斜的是一个道理。另外在出弯后,外弧还有一段很长的、与滚落线近乎垂直的路径,这又构成了天然的减速地带。雪沟的是如此慷慨,既提供了转弯的动力,又提供了减速的阻力,为此我们应该还原她真实的名字:回旋减速器。
“流动的舞步”强调的“荡”就是指绕开陡峭的上雪包前壁,直接进入到下雪包的后坡滑行。这需要与前坡横滑完全不同的技术-板底蹬雪滑行。在平坦的雪道上我们是用板刃推雪来减速和转弯,板底是用不到的。而在后雪坡上,由于倾角的存在,滑雪者只要把板底踩实并蹬住,转弯就会自然进行,这不是立刃转弯,更不是搓雪转弯,而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地形转弯。由于使用板底来蹬雪回转,所以就要比单纯的板刃推雪省力得多,对膝盖的磨损也要小得多,只有在mogul中,踏着流动的舞步,才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回转的美妙,见图5。

图5:流动的舞步。底图引自Lito Tejada-Flores的著作《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绿野网友“露水”提供。

图6:雪沟外弧上的“荡漾”。示范:丸山贵雄,绿野网友“红花梁”提供。
外弧是连接两个雪包的最长路线,沿着它滑行,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反应、去控制,去体会。渐渐的你会找到一种感觉,一种悠然荡漾的感觉,就象久违的秋千,我们就是这样从一个包荡向另一个包,犹如在U槽和波浪道一样,见图6。另外,外弧还有着最锐利的内弯角,它会带着你滑出最有深度的回转,见图7。回转的长度和深度是速度的天敌,同时也是外弧慷慨的礼物。

图7:mogul中的“深度”回转。示范:qt,绿野网友“非常口令”拍摄,提供。
“流动的舞步”有两个技术要点,一是“跃”,二是“团”。转弯依然是从点杖开始的,然后滑雪者要从出/入口(crest)位置直接跃入雪沟(见图5),跃的时候板尾轻提,向臀部靠拢,这个动作和从断崖上跳下去的动作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需要腾空。在“跃”的刹那,双板处于失重的状态,这时可以轻松实现换刃,其实“跃”的本质就相当于引身,但不一定以引身的形式表现。接下来要用最短的时间,走最短的路径,从内弧过渡到外弧,最后沿着外弧滑到另一个crest(见图8),这时需要主动完成一个团身的动作,以应对来自雪包的冲击,见图9。更多团身的细节将会在下节介绍。

图8:从左侧看雪沟外弧滑行。截图自Lito Tejada-Flores的视频作品《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 III》。

图9:上包时的主动“团身”动作。示范:常识,绿野网友“owenzhu”拍摄,提供。
“流动的舞步”对应古典小回转技术,动作实用而又飘逸潇洒。在图5中起舞的那位示范者叫Lito Tejada-Flores,是古典小回转的大家,他的专著《滑雪的突破》在欧美很有影响。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及。“流动的舞步”是用板底来滑行,而在粉雪中同样是用板底来滑行,两者使用着基本相同的技术,甚至连翘板头压板尾这样的细节上都很相似(见图8、9)。如果你能以“流动的舞步”娴熟地在mogul中滑行,那么日后在粉雪中,你也一定会得心应手。可以这样说,在人工雪场的环境中,mogul提供了对野雪的最佳模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感觉上。